在所有人悲鳴 Facebook 觸及率大幅下滑、社群紅利時代已經結束的 2020,品牌到底還能在社群上玩出什麼新把戲?這個命題,大概是所有後社群時代的行銷人腦袋中的最大惡夢之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在今年 10 月底時一檔相當有意思的行銷專案 — 麥當勞與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就是社群丼傑哥的團隊)以及 justfont(就是曾做金萱集資的專業字型設計團隊)合作,推出了一套正式的字型「麥克鷄塊體」,用麥克鷄塊和糖醋醬拼出了 26 個英文字母和符號。 這套字型不僅免費下載、更開放商用,讓各品牌的小編都能響應參與,形成好幾天從 Facebook、Instagram、Dcard 等各大論壇、到各家網路媒體 … 的「麥克鷄塊之亂」。而這個行銷案例讓我們產生了一點好奇心 — 到底怎樣的社群內容能夠跨越觸及率低谷、甚至自主擴散到各大行銷管道形成話題?
媒體研究
-
-
(文/林洧正) 才剛結束完京東 618 購物節,你知道還有多少個剁手購物節馬上就要到來嗎? 在阿里巴巴成功的打造雙 11 購物節之後,各大電商也隨之跟進,都想巧立各種名目、舉辦各式購物節,目的就是要消費者從口袋當中掏出鈔票。在這些瘋狂消費的購物節背後,則是各家電商平台砸下了重金、資源所競爭的戰場,而社群網路同樣是主戰場之一,當面對一個又一個的購物節活動,我們該如何透過聲量數據的觀察,來協助瞭解購物節的背後的資訊?
-
(文/高千容、趙維孝) 先前我們曾透過如何透過數據操作有潛力的迷因搶下爆紅先機?又該如何衡量迷因的社群成效? 一文,分析如何利用珍珠料理、開山里案例討論如何衡量迷因的成效、提前追蹤可能爆紅的迷因、搶得先機。 這次我們更進一步,討論迷因的社群現象與整體結構。 迷因到底是什麼呢? 網路上我們常見的梗圖、洗腦的一段話、小短片、音樂等,只要被瘋傳的媒體載物其實都可以稱做「迷因(Meme)」。
-
(文/趙維孝) 近年各大銀行的信用卡大戰越演越烈,不但比回饋、比通路、比使用場域、比優惠等,各式聯名卡也紛紛推出,除了在卡片功能上一較高下,各張卡如何博取關注與好感度更是推廣的重點,而在龐大的消費金融市場中,如Facebook、PTT等重要社群平台自然是訊息傳播的必爭之地,就讓我們從數據角度切入,解析各家「神卡」在社群平台上的聲量表現,這些資訊傳播的節點又來自哪裡?而其中又有哪些KOL扮演了關鍵角色呢?
-
(文/高千容) 各種迷因(Memes)是現在社群上相當流行的內容形式,除了搞笑功能外,更演化成嘲諷某特定人事物的利器,由於迴響效果好,是小編們相當好用的素材,操作得宜很可能一夕間獲得爆量關注,如果可以提前掌握有潛力的題材,就能爭取更多操作時間,搶先一步取得行銷先機! 但由於系列迷因剛開始流行時聲量都不高,常見的文章數、互動數等指標並無法立即性地看出該題材的潛力,甚至若跟現行的流行議題相比,很有可能就被遺忘或輕忽。 文章將以最近流行的「珍奶料理」與「開山里」話題為例,並拿火紅的政治人物當作對照,以文章數、互動數、享讚比(平均傳播力)和 Haha 情緒來相互比較及說明哪些適合當作迷因的指標參考。 這兩種迷因的類型不太一樣,開山里具突發性且直接扣及全國人民,竄紅十分快速,是可遇不可求的題材;而珍奶相對而言則是先在同溫層當中默默發酵的潛在素材。 經由文章數、互動數的比較,若光以這兩個常用的指標來衡量潛在的迷因,表現可能不突出,除了開山里文章數曾經超過所有政治人物之外,珍奶的聲量並不特別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