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維孝)
2017年即將進入尾聲,在經過一年各種臉書數據的嘗試與分析後,年末我們將陸續揭露台灣粉絲專頁的整體經營狀況,並針對互動人數、黏著度、貼文影響力等指標進行解析,幫助粉專經營者自我檢視成效。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雖然粉專經營者能從臉書後台的洞察報告得知很多訊息,但除了自身逐月比較外,難以有合適的基準比較值來確認經營狀況,不論是兩粉專間的比較,還是在全體或特定類別粉專中的地位。
這也造成現今評估不同粉絲專頁經營,仍然很多人在提「粉專粉絲數」,甚至有很多廠商指定合作頻道時,也只能以「粉專粉絲數」做為門檻。
粉專粉絲數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一個很直覺評斷粉專影響力的指標,看似越多粉絲,就有越高影響力,但細想就會產生兩個大問題,造成影響力評估有所偏誤:
- 容易充斥灌水用的假帳號,無法確認真實有互動的粉絲比例。
- 無法確認其中,近期已沒有互動的粉絲比例。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以月為單位,計算全台約73萬個粉絲專頁,所有文章的真實互動情形,並找出每個粉專有多少不重複的互動人數。
互動人數為何重要?所謂不重複的互動人數(以下簡稱互動人數),簡言之就是以帳號計數,不論一個使用者在某粉絲頁互動幾次,都算一人。
在第一集的全面觀測中,我們將公布目前全台粉專今年10月不重複的互動人數百分比等級,及總排行前30名和四個類別的排行的前10名。(註1)
如前所述,因為不同粉專間實際績效難以得知,所以粉專粉絲數這種效率不彰的指標仍是當道。
眾所周知,FB演算法是個黑盒子,撇除假帳號的問題下,一個粉專除了看後台資料外,很難知道貼文的傳播能力。
反之,當臉書使用者更進一步與粉專產生產生互動時,不但確認內容的影響力外,也提高了再次接觸的機會,合理推估,有越多人互動的貼文,當然傳播力與影響力就越高。
而「互動人數」與「互動次數」的差異則是在評估影響力的觸及範圍與觸及深度(簡稱黏著度)兩個不同面向。
舉例而言,某粉專的每篇貼文,都由同一群死忠粉絲按讚,造成讚及留言分享等總互動數較高,但實際上觸及的總人數並不一定較總互動數低的粉絲頁多。
歸納成兩點:
- 比起真假未知的粉專粉絲數,一段時間互動人數能更能呈現粉專影響力。
- 在FB演算法未知的情況下,互動造成的影響力與傳播力更易於評估且更真實。
了解了互動人數與影響力的重要性後,廢話不多說,來看看各指標數據:
除了前幾名的排名外,我們抓取單月互動人數在100以上的粉專來設定百分等級,此處PR值的設定,是抓取台灣73萬個粉絲專頁中,單月互動人數超過100者約8萬5千個,剩下約64萬5千不計入(設低標以免百分等級失真):
若您的粉絲專頁單月不重複之互動人數能達3萬,單就這項指標而言已贏過99%的粉專,而若達20萬,則贏過99.9%。
對其他月份的完整名單或特定產業相關數據有興趣?想知道您的粉專與競爭對手間的排名差距?
請洽sales@qsearch.cc,或在下方表單填下您的資訊與問題,將由專人為您服務。
註1:個別粉專雖在不同月份可能會有高低起伏,但短期內台灣整體臉書使用者規模差異不大,故此研究使用10月份資料。
註2:QSearch影響力分數公式為 : 分享數 + 0.1*按讚數 + 0.1*回應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