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騰堯)
韓國N號房事件揭開網路性暴力的惡行,使性暴力議題再受關注。然而,媒體在揭露相關性暴力新聞時,以現今社群媒體的環境來說,為了抓眼球、衝點閱數,是否有用詞更聳動的傾向與趨勢?
我們觀察過去兩年,Facebook 上媒體粉專對性暴力報導的文章趨勢以及與其他類型文章平均關注度比較,從近8,000 個媒體類粉絲頁分析表明,近兩年性暴力相關報導有激增趨勢,且也博得較高的社群關注度,具代表性的傳統媒體更傾向使用強烈或聳動的詞彙;相反新媒體用詞則較為中性。
性暴力報導增萬篇,民眾關注度持續攀升
首先從2019/4到2020/4,觀看整體媒體在性暴力方面的報導,僅佔總貼文的0.2%,但從平均留言、分享、貼文心情數等之回應來看,性暴力報導比總體平均來的高許多,且有增長的趨勢。
( 圖為,2019-2021年,整體媒體文章與相關性暴力議題報導的回應狀況)
再觀察2020/5至今,整體媒體文章數減少,但性暴力相關報導卻從1萬多篇增幅到2萬4千篇左右,而文章除了分享數下降之外,其餘平均留言、心情回應也都比前一年增長30%以上。可見媒體在性暴力方面報導有更多關注,且台灣社群也對性暴力更敏感些。
( 圖為,2019-2021年,整體媒體相關性暴力議題報導的文字雲)
另外,在報導方向上。媒體也常針對犯罪過程、手法,並使用強烈的字眼加以描述犯案的過程,讓性暴力的報導更添上不少煽色腥。
性暴力新聞傳媒、新媒體用字、焦點大不同
煽色腥的報導,讓整體媒體博得很高關注。然而如前所述,傳統媒體、新媒體都有這樣的現象嗎,是否新、傳媒體對性暴力新聞的報導數量、描述方式有些不同?
中性用詞:性行為、強制性交、強制性行為、猥褻、性騷擾、性關係、性侵害
強烈用詞:強暴、強姦、淫蕩、淫亂、淫照、變態、姦殺、淫魔、性奴、活春宮
我們分別使用性暴力新聞中較為中性與強烈的詞語來觀察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統媒體以四大報(聯合、自由、蘋果、中時)為代表,2019-2021傳媒使用中性詞的文章數量約在1300篇左右,比使用強烈字眼(約670篇)多了近1倍左右。新媒體則分析報導者、端傳媒、風傳媒等具代表性的媒體,用詞則相對中性許多。
( 圖為,2019-2021年,傳統媒體中相關性暴力議題報導的回應狀況)
( 圖為,2019-2021年,新媒體中相關性暴力議題報導的回應狀況)
然而,在心情回應上,傳統媒體使用較強烈用詞,比中性用詞的平均多出100個心情回應數。反之,新媒體則是下降的。儘管強烈用詞的文章不比中性詞多,但社群確實對較羶腥的文章有比較高的反應。
( 圖為,2019-2021年,傳統媒體文章相關性暴力議題報導的文字雲)
( 圖為,2019-2021年,新媒體文章相關性暴力議題報導的文字雲)
另外,事件描述手法上傳媒與新媒體也有不同。傳媒對性暴力報導容易挑起人對於性惡行的反感情緒,它們聚焦在犯罪對象、手法、過程以及審判上,並使用強烈字眼加以闡述。例如,強暴後的殺害、被害者的年齡、審判緩刑等。相反的,新媒體較常著重在對制度、司法或性別議題的省思等。例如,性別不平等、女權、性暴力等,雖然用詞也有使用強烈的字眼,但多數仍以中性詞為主。
從報紙移轉網路,「腥文」還是「腥文」
在早期 Soouthill & Walby(1991:145-155)曾檢視英國十六家報紙對性犯罪的報導,發現性犯罪新聞呈現下列特徵:
- 報導傾向聳動性的姦殺、輪暴,一般性犯罪事件不受重視。
- 報導常牽連到受害人的親友,產生骨牌效應的二度傷害
- 性犯罪定義狹隘,過度凸顯典型陌生人強暴事件。
- 過度注重事件過程的報導,傾向告知與解釋強暴事件的發生。
該研究至今日30年有,大多數的媒體也從報紙進軍到網路上。然從本文觀察來看,傳統大型媒體在報導性犯罪事件仍然著重對過程煽色腥的描寫,使被害者不斷遭受傷害,仇恨言論充斥社會中。但不同的是在30年後,部分新媒體的出現不再著重犯罪手法、過程,而是制度、社會、司法等不同的角度去闡述性暴力新聞;檢討對象不再聚焦加害者與被害者,而是執政者、立法者與旁觀者。儘管目前為止,這些報導聲音只不過是鳳毛麟角,然而,它們正悄然的挑戰現有的結構。
深入了解社群資料分析的更多應用方式,歡迎填寫表單聯絡我們,將由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