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盈)
隨著疫情趨緩,政府將施政重心由紓困轉為振興經濟,行政院也在 6/2 宣布發放「振興三倍券」。消息甫出便在各社群平台掀起討論熱潮。各式各樣不斷更新的懶人包、加碼活動,加上各路對政策利弊的評論,讓三倍券的網路聲量居高不下。
你知道話題何時衝至高峰?什麼是民眾更關心的議題?又哪位意見領袖在這個議題上帶出較高的討論?今天,藉由 Facebook 社群上留下的數位足跡,帶您快速掌握 6/2 – 7/18 這段期間,三倍券在網路生態發酵的實際面貌。
預購日、發放首日達聲量高點
透過 QSearch Trend,我們可以看出整體社群從政策宣布後雖是趨緩但始終擁有穩定的討論度;自六月底開始熱度才逐漸攀升,直至 7/1 創下第一波討論高峰;之後都維持在相當高的網路聲量;三倍券發放日前夕(7/14) 熱度再次快速攀升,直到發放首日(7/15),創下至今聲量的最高峰。
可參考 Data Studio 版本(建議以電腦或 Chrome 瀏覽器查看)
進一步探討造成聲量走勢變化的因素。發現六月底熱度先被各商家、旅遊活動的宣傳推上去, 7/1 因為蔡英文總統於 Facebook 宣傳政策即將上路,討論度到達高峰;之後議題持續發酵,充斥更多優惠活動宣傳、政策評論。中間幾個熱門的政策評論,都有為三倍券再拉出聲量的小小峰值。
發放首日前一天,則是因為政府的大量宣傳、各活動的借勢行銷,讓討論度垂直上升,直到 7/15 締造出聲量的最高點。
而發放首日的熱度除了大量宣傳活動外,還要歸功於超商領券系統當機,以及日前不斷批評三倍券政策的媒體人黃暐瀚於臉書發表自己已成功領券。都引來不少討論。
QSearch Trend 有整理出該話題熱門的網路留言 可以作為討論內容的參考
可參考 Data Studio 版本(建議以電腦或 Chrome 瀏覽器查看)
「有讀書都知道振興券沒用」煽出最高負聲量
截至目前為止,振興三倍券的網路聲量還是以正向居多。引起憤怒等負面情緒符號占比的最高點(15%) 則是出現在 7/6 ,由於台北市長柯文哲批評「有讀書都知道振興券沒用」,爾後苗博雅議員反質疑市府追加預算的用意,引起網友一來一往的討論。略微領先於發放首日(7/15) 超商系統當機的事件,及 7/11 前總統陳水扁在 LINE 酸「三杯歉」的社群發酵。
可參考 Data Studio 版本(建議以電腦或 Chrome 瀏覽器查看)
近四成話題圍繞在消費優惠活動
綜觀時間脈絡的分析後,接著,我們將前 300 名的熱門貼文做分類,歸納成「領用規則」、「領券優惠」、「消費資訊」、「政策評論」幾個關注度較高的層面。可以明顯看出怎麼花、有什麼加碼活動、各種優惠比較懶人包等消費資訊是網友最關心的,討論度近四成,遠遠高於其他議題。而前期大家較熱衷的票券領用規則、7月關注度才開始攀升的政策評論,也是社群的討論重點。
將關鍵字文字雲解構,整理成幾個熱門的面向後,我們更可以一目瞭然各面向議題的輪廓,也可以看出哪些用字遣詞具有較強的傳播力。
三倍券推廣成績亮眼 蔡英文總統為最佳意見領袖
解析三倍券聲量發酵的概況後,我們來看看這段期間各帳號在議題上「主動出擊」的耕耘痕跡。
新聞媒體幾乎都是以每天定量貼文,穩定持續的經營;而執政黨政治人物、政府單位則是做不定期的政策宣傳。這邊可以看出總統蔡英文的發文每每都能帶起相當高的社群討論度,算是三倍券最強的政治意見領袖了。
非政治人物的個人帳號,則是以焦糖哥哥、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最勤勞發文;黃暐瀚、館長雖然沒有頻繁的發表,但都能創出很高的聲量。
發現蠻有趣的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三倍券議題上屢屢帶動高聲量的他,其實自身粉專對此並沒有太多互動,可見高聲量都是被討論出來的!
社群一直是推廣政策重要的一環,可以看出這次政府單位在 Facebook 的推廣相當賣力,也得到非常不錯的成績。尤其幾個跟旅遊相關的推廣,更是拿下熱門貼文前幾名。
不過不同社群風氣也大不相同。從 QSearch Trend Plus 熱門貼文前三名來看,Instagram 的前三名就不是政策的宣傳,而是 Youtuber 分享自己如何使用三倍券的生活小品;而 Youtube 上的第一名則是柯文哲批評政策的新聞片段。
釐清不同社群的關注邏輯,其實是可以作為日後行銷操作、預算分配的參考依據。
註: QSearch Trend Plus 為 QSearch 新問世的系統工具。 除了Facebook資料,主推跨社群輿情監測、數據分析。協助客戶有效且快速的,在茫茫社群海中,對議題與品牌做最精準的社群聲量分析。
政策持續在進行,從社群的角度出發,可以從中洞察焦點,有效分析群眾關注與接收資訊的來源、媒體與意見領袖在議題上的影響力、各類相關內容或用字遣詞在傳播上的差異等各層面的情報。
如果對振興三倍券資料庫或上述的研究工具有興趣,歡迎留下資訊,或填寫表單,將由專人為您服務。
相關服務:QSearch 輿情監測、輿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