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網路時代內容為王,大部份的人會認為行銷執行過程中,活動的內容最為重要。但是,真的只要內容夠吸引人,就可以達到病毒式的分享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你們就不會在這邊看文章了。 其實行銷後續的監控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有好的內容,沒有在擴散的過程中好好的維繫以及優化很容易發展成為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圈玩遊戲,以下將會舉出一個案例。 【勇敢踏上你的夢想,快來填下想去的地方】踏出你夢想的步伐參加活動http://goo.gl/GArgCk簡單兩步驟,就可以抽虎航不限航點機票!(1) 分享本篇貼文(2) 在活動頁底下留下你想去的國家就讓30雜誌幫你完成出國的夢想吧!Posted by 30雜誌 on Thursday, June 25, 2015 最近30雜誌在網路上舉辦的虎航不限航點抽機票活動,大家一定會想說:「哇,免費的不限航點機票耶,那不是很多人會想要參與以及知道這樣的訊息!」我們可以從途中發現,從share/like的比例大於5%的條件下呈現實際參與人數以及分享數來說都有具備足夠擴張的潛力。但實際的擴張,還沒有在整個臉書中都發酵,其實主要的原因來自於沒有在足夠數量的粉絲團中曝光,而造成了這個活動只有在一個圈圈中產生病毒擴散。如果要讓行銷達到更大的效益,必須要在更多的粉絲團操作,使得內容能在更多不同的社群領袖中擴張,藉此可以做到更好的行銷。 6/15 – 6/28 「10張來回機票」相關的文章數及互動數統計 「10張來回機票」相關文章之發文粉絲頁、時間及影響力大小
-
-
1. 近90日社群網路分別討論「王金平」與「洪秀柱」之統計 2015.03.13 – 2015.06.10 總體貼文數 貼文總按讚數 貼文總回應數 貼文總分享數 洪秀柱 6,657 2,215,581 127,549 72,308 王金平 5,293 1,137,936 60,166 33,126 ※社群網路分析取樣:所有公開粉絲頁之內容。 從貼文總數量做更進一步分析:洪秀柱扣除與王金平有關之貼文數量為1,332篇。佔討論洪秀柱總體之20.01%貼文量。其中更進一步分析這與洪秀柱有關的1,332篇文章,可以觀察到其總按讚數316,326、留言數19,666、分享數8,892,分別佔14.28%、15.42%、12.32%。 思為策略分析 人們在社群網路上討論洪秀柱時,有近80%與王金平有關,且這些相關內容所延伸出來的討論,較洪秀柱其他方面議題更受關注。而根據觀察其中挺洪與挺王之言論風向,網路上較多顯性的挺洪支持言論。雖無法排除各方刻意操作之內容,然就這些網路群眾產製的言論風向來看,挺洪的影響力明顯高於挺王。 2. 近90日每日討論洪秀柱與自身官方經營之按讚數比較 洪秀柱個人粉絲頁分析 ※ H為6月8日王金平表示若黨徵召將義不容辭參選 過去這段時間隨著議題發酵,加上洪秀柱投放定額網路廣告,確實有讓自身經營的粉絲頁熱起來,且在過去兩週內有兩次較大規模的成長推進。 對比關注洪秀柱、關注王金平與洪秀柱自營粉絲頁之變化,會發現王金平的聲量在不領表那次就已經過了最高峰,6月8號雖然再引起了關注,卻造就洪秀柱更高的關注度,加上6月10日洪秀柱於國民黨中常會上的表現,讓王金平的被關注度也弱化了。 3. 近90日社群網路上來發表洪秀柱相關議題之社群 從中,確實可以發現存在非國民黨支持者持續關注討論洪秀柱的參選。 …
-
在Facebook盛行起來之前,品牌找部落客寫文章曝光商品做內容行銷是家常便飯。部落客寫試用文或推薦文,都能讓他的追隨者注意到商品特性,品牌也能透過部落客字裡行間的說服魔力,提昇追隨者的品牌好感度,甚至讓他產生敗家的慾望。 然而隨著民眾對Facebook黏著度提昇,品牌也開始找社群意見領袖發貼文置入,但Facebook與部落格的特性完全不同,因此模式也不同以往。Facebook發一篇貼文約莫活躍3至5天,追隨者是被動收看內容,很容易被平時按讚追蹤的領袖影響認知(就好比十年前的電視廣告洗腦術)。現在品牌置入在部落格,部落客的追隨者必須主動前往該部落格,或是在Google搜尋特定關鍵字,才有可能看到該文章,然後才會被影響認知,有時根本就是緣木求魚。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不是品牌夠大,網民明確知道要搜尋什麼字眼,否則還是得另外砸錢買各種廣告才能發揮影響力。 找Facebook意見領袖也有訣竅,若僅是看粉絲頁有多少讚那就太落伍了!透過QSearch Trend搜尋特定字眼,就可以知道平常誰在發表該品類的相關貼文,甚至是直接催促導購。如下圖範例,就是用縮網址『bit.ly』以及『皮膚』這組關鍵字,去看一個月內哪些粉絲頁有發表保養/化妝品的相關貼文,若當天有貼文發表就會有個圓點,圓點越大代表越多人看到和產生互動,該篇貼文的影響力就越大。 Facebook上可能有在推廣皮膚產品的粉絲頁及發文狀況 from QSearch Trend 而點進任一圓點就可以看到該篇貼文的內容。如林柏昇 KID在推薦『凍亮掃黑面膜碳長』,並且還放了bit.ly縮網址導購。整篇文約有4.1萬人按讚,近百人分享,不過這些互動數都還不是最重要最實際的指標。 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乾!最近狂出外景,常在外面奔波走跳,我的皮膚也隨著風吹日曬乾到不行不斷脫皮,但還好我有這個秘密武器花戀肌『凍亮掃黑面膜炭長』 ,用完…Posted by 林柏昇 KID on Wednesday, May 20, 2015 只要把bit.ly縮連結動些手腳-在最末端加個『+』,就可以看實際有多少人點擊縮連結了!譬如上面這篇貼文縮連結的點擊量可參考 http://bit.ly/1HTGk7m+ 。雖然約有4.1萬人按讚,但實際點連結的僅有1.2萬人次,所以千萬別只看貼文的數字,小心花錢成為冤大頭! 林柏昇 KID推廣『凍亮掃黑面膜碳長』貼文產生的導引流量 from http://bit.ly/1HTGk7m+ 有了這簡單的技巧,行銷人員可以用QSearch Trend輕鬆尋找適合推廣品牌或產品的意見領袖,快速評估他的實質曝光量和導購能力。快快幫你家產品找到適合的推手,別再胡亂灑預算了!
-
from imgur 品牌的發展,都希望消費者在看到品牌時,成為品牌的擁護者以及愛戴者,就如同知名品牌蘋果一般,培養出自己的忠實粉絲之後,不論商品的價格以及CP值是如何,粉絲都願意支持並且購買,失去了所謂消費者的理性決策。讓消費者失去思考產品的性能價格比,以及如同病毒般的口碑傳遞,才是品牌行銷中,最重要的事。那麼近期台灣也有個熱門到不行的品牌,也創造了如同病毒式的行銷模式。 相信大家最近一定聽過,「用新台幣讓XX下架」這句話吧?這一個品牌的經營結果,應該是各大品牌用戶希望有機會達成的夢想。讓我們從數據上看看,有什麼事件以及時機點是我們可以參考的標準吧!當然大家一定認為,是他們的自然無添加物,讓他們的品牌在食安風暴後走紅。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從以下關注度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些秘辛。 兩關鍵字在所有粉絲頁貼文獲得的like走勢 from QSearch Trend 去年9月開始隨著食安議題的爆發,義美的品牌也逐漸被人所關注,而影響力是來自於一篇義美沒有使用到出問題的油品,然而,主打健康自然的品牌義美,也因此在消費者心中站下一席之地,後續10月份食安事件的第二波爆發,也將義美的聲量於帶入高峰,此時有更多的支持聲量以及消費者的關注。在奠定消費者信心的同時,我們沒看到如同一般公司的收割潮,由此可知義美並無馬上在事件發生後,藉由議題操作來獲取更多的利益。 從當時的食安事件落幕之後,義美的議題熱潮確實明顯消退,其後義美豆漿的事件成長,與食安風暴議題的連結性低落,明確地表示了他們避開了一般藉由議題操作來獲取利益的時間,僅止於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足夠的信心。通常消費者討厭收割利益的廠商,義美避免了直接操作的大量宣傳,而是建立消費者的品牌偏好,是他們唯一從食安事件中留下的價值,這是非常聰明的。 然而這次的豆漿事件,也是義美爆紅的主因,由於他們過去的低調,保有在消費者心裡一定程度的品牌稀有度,自從食安事件以來,許多消費者都想購買他們的商品,但是由於無法方便取得,更讓這品牌帶有神秘印象。藉由這些條件的組成,品牌變成了大家心中的『稀有』商品,造成這次的行銷事件,與超商合作,對於消費者而言,達到了容易取得的條件,而導致爆紅。 品牌不是不會犯錯,重要的是你如何在消費者心中所佔有的價值,有多少人在犯錯時願意承認,以及挺身而出?「品牌行銷,是一個讓消費者停止思考的過程。」如何從資料中研究出適合自己品牌的行銷手法,而不是只操作表象而已,我想這是很多行銷人需要好好動動腦的。 作者:郭毅驊
-
from https://flic.kr/p/5TeTqw 無論是做網路或實體行銷,花了時間、花了錢,接著得到一份結案的數據。在一場內部的檢討會議中,我們討論著為甚麼粉絲頁的讚數沒有明顯提升?為甚麼這些貼文成效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成效好?我們投錯媒體了?找錯廠商了?在諸多會議與疑問中,是否有人認真去探討,我們花錢做行銷的最初目標是? 通常我問人這個問題,他們開始侃侃而談對品牌認知、對產品銷售、曝光、轉換、參與大量說不完的目的。就像念書一樣,同樣智商的人念書,為甚麼有人效率高而有人低?我舉了這樣一個案例。某公司推廣著他們家的高單價皮夾,目標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品牌與產品,並且加強他們的粉絲頁的活躍度,於是他們做了這樣的線上活動: 步驟1: 請先加入【XXX】FB粉絲團步驟2: 在「XXX粉絲同樂會」活動貼文 “按讚+分享"步驟3: 上傳您和您的「XXX」產品最有創意、最瘋狂或最有趣的照片到該貼文 並留言「我愛XXX,它給我……」,留言成功後,即享有抽獎資格。 A:「好了,說老實話,他們的獎項,非常吸引我,以我多年來強大的抽獎運,我多想要他們家的產品!嗯……我沒有他們的產品可以參加?!?!」 B:「活動也太麻煩,分享還要上傳,無聊。」 C:「Cool,比我手上這版還棒欸,爽爽抽,快讓我中!!!」 D:「Wow,這麼好康,我記得那個誰誰誰好像拿著他們的產品,跟他借來抽獎好了。」 相信這樣的分享文在臉書的動態時報上,各位都有見過,不過發現裡面的問題了嗎?該公司原本的目標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公司品牌與產品」以及「加強粉絲頁的活躍度」,我們在這一個案例中可以明顯發現,首先活動條件的設立,已經是肯花錢購買他們家的高單價產品粉絲才能參加,或者為了抽獎而加入的粉絲。不過對於品牌要推廣給那些尚未了解的人是不是沒有半點成效呢?第二點參加活動的人基本上都要有產品,當然機率較高本身就是活躍粉絲。於是某公司從數據裏非常滿意了參加人數,不過對於他們的初衷真的有意義嗎? 念書注重方法,行銷也是,方法錯了,對不上目標,花再多錢也沒有太多效益呀! PS. 把步驟 3 改成他們去專櫃了解產品,是否對於本身目的更有幫助呢? (笑) 作者:鄭育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