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BKA知識學校共同舉辦的全日實戰數據應用工作營在日前圓滿落幕,除了在工作坊中看到各組學員在有限的時間內,端出精彩的分析之外,在課堂之後我們亦收到了不少的回饋與分享。 各組學員能夠有這麼亮眼的成果,最主要是因為大家帶著「想要解決的題目」來到這裡,並且在過程當中,小組不斷討論、收斂、調整,才能從我們的工具當中找出解決方案。我們則從「數據執行」及「問題定義」兩個部分切入議題,帶領學員著手數據分析挖金礦。 來看看獲得首獎的組員之一曹凱閔,分享他如何從初學者的角度,一步一步使用並理解 QSearch 的數據工具,再結合自身的專業能力,在極有限的時間內呈現出有趣又充滿驚喜發現的提案!
社群經營
-
-
(文/高千容、趙維孝) 先前我們曾透過如何透過數據操作有潛力的迷因搶下爆紅先機?又該如何衡量迷因的社群成效? 一文,分析如何利用珍珠料理、開山里案例討論如何衡量迷因的成效、提前追蹤可能爆紅的迷因、搶得先機。 這次我們更進一步,討論迷因的社群現象與整體結構。 迷因到底是什麼呢? 網路上我們常見的梗圖、洗腦的一段話、小短片、音樂等,只要被瘋傳的媒體載物其實都可以稱做「迷因(Meme)」。
-
-
(文/高千容) 社群KOL(意見領袖)是眼下各種宣傳與行銷渠道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目前全台約80萬個Facebook粉絲頁中,約16萬左右為人物類型粉絲頁(約佔2成),可被定義為KOL,在這篇茫茫大海中,該如何透過數據分析影響力與成效挑選適合的KOL?社群快速變動的年代,又該如何滾動檢視呢? 講求分眾行銷的年代,目的並非灑大網捕魚,若要鎖定最適合的產品消費者,也非花大錢請明星代言就能精準的打中。相較之下,若能找出適合的社群領袖們作為代言人,更能在社群當中直接觸及消費者,精準地行銷。 我們曾在上一篇提及,所謂合適,並非找到最紅最高影響力的KOL,而是幫特定的商品或主題,透過數據的縱向的比較與分析再加上質化的專業判斷,找到最有效率與性價比的渠道。 本篇文章將帶大家從三個面向的觀測維度切入,一步步更精準鎖定自身產品更適合的代言人: 1. 美妝全產品 – 總KOL排行 2. 美妝特定產品(如眼部彩妝) – 特定分類排行 3. 不同時間區段 – 滾動檢視成效
-
(文/高千容) 去年 11 月底,台中港三井 OUTLET 光試營運期間,前兩天皆吸引破萬人次光顧;而在今年初,微風南山的開幕日更湧入 15 萬人潮,帶來超過8000萬的業績。 看到大批人潮湧入的情形,不禁好奇,在電商新零售業逐日蓬勃並結合社群媒體攻佔零售市場的競爭之下,新的百貨公司為何還是能吸引大批民眾跟風光顧?